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考试中心

吾爱考研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手机端百度浏览器不支持QQ登陆

搜索
热搜: 商志 张宇

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代谢组学研究中心2023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19 分钟前
  • 签到天数: 38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学币
    发表于 2023-3-29 15: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各大院校考研专业课资料库

    马上注册,轻松获取资料,结交更多研友,享受更多功能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简介
    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简称代谢中心),引进国际化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拥有世界先进的科研平台,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Natasha Raikhe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Sean Culter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成员Robert Last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Dolf Weijers教授等国际顶尖专家担任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其所在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是国际知名研究机构,被称为校园“硅谷”(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3日头版头条),近年陆续发表突破性科研成果,先后被光明日报、 新华社、福建卫视新闻、福建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科技日报等报道。
    代谢中心在茶叶、草莓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国际性重要突破。众多重要工作成果在《Nature》、《NC》、《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代谢中心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61 项、省级43项,其他32项,合计 136 项,共获得科研经费逾8000万元。已毕业的研究生有多位获得全奖到国家著名研究所读博,其他毕业生也在科研机构或企业有优越的工作岗位。
    国际化的高水准师资队伍
    目前代谢中心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项人才荣誉多项。(国家“万人计划”1人次,国家“千人计划”1人次,国家“青年千人计划”4人次,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次,国家“外国青年人才计划”1人次,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1人次,福建省“特级后备”1人次,福建省“雏鹰计划”1人次,福建省“闽江学者”5人次,福建省“百人计划”3人次,福建省“外专百人”2人次等)。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心采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IIGB、奥地利IST研究所、以色列Weizmann 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国际一流实验室都有紧密合作。研究生即开展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并有机会赴国外一流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频繁的英文学术讲座、常规的英文组会、英文文献汇报,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英文报告、交流能力。
    中心以“科研育人”为特色。在研究生培养环节,采取 “师生双选,学生论坛,择优奖励”等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个人能力与思想品格。随着培养成果逐年显现,代谢中心毕业研究生受到国内外高校及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去向包括出国深造、攻读博士、就业等。10人到比利时根特大学(全奖2)、瑞典农业大学(全奖1)及中科院等高校录取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其余选择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就业,实际就业率达100%。
    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
    代谢组学研究中心秉持功能分区、开放共享、加强交流的设计理念,共建设有3800平方米国际高水平实验室,分别于2015年、2017年和2018年先后落成。另拥有户外温室268.8平方米,人工气候室约480平方米,在全国建立近百亩实验基地。
    中心建有4个科研服务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代谢组学平台、遗传转化平台、功能小分子平台,拥有世界最尖端的实验设备,包括Zeiss LSM880+Airyscan超高分辨率超高灵敏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 TCS SP8X DLS白激光光片显微镜,Leica LMD7激光显微切割系统、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UPLC-QTOF MS和UPLC-QqQ MS),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TOF MS),气相色谱-单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器(GC-MS),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prep HPLC)等。并与福建农林大学其它高水平研究中心共享基因组学平台(高通量Hiseq、PacBio、BioNano测序仪)、蛋白质组学平台(Orbitrap Fusion 质谱仪)、生物信息学平台等高端实验平台。
    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
    中心的研究方向既有模式生物基础前沿研究(拟南芥、水稻、大豆),也有园艺作物应用性基础研究(藜麦、茶叶、草莓、番茄、青梗菜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和特长选择适合的导师与科研领域。
    二、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邮编:350002
    电话:0591-86395360 联系人:谢老师
    招生联络QQ:837032483 联系人:谢老师;QQ群:315351749
    三、导师简介及招生专业

    1. 吴双
    一、个人简历
    园艺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特色作物联合攻关青梗菜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优青”,福建省级人才计划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大学,2009-201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5年至今担任园艺学院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教授,2016-2020年担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国家面上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子项目,福建省重大专项专题等项目。在植物发育调控领域有十多年系统的研究,并长期致力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与逆境适应的研究,推动了我省适应华南气候番茄和青梗菜生物技术育种的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我省精准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做出突出贡献。在领域内国际顶尖刊物发表SCI文章近60篇,两次应邀在植物学顶尖综述杂志撰写文章总结领域内进展,并为Springer出版的经典方法书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撰写章节,目前为PNAS, 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和 Plant Physiology等12个杂志担任审稿人。2016年获得福建省青年科技奖、2020年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个人荣誉奖项。
    二、研究方向
    (1)植物干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分子学基础
    (2)细胞间信号通讯调控植物发育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3)植物根系营养与逆境适应的细胞分子学机制
    (4)番茄,青梗菜等蔬菜生长调控和品质优化的分子基础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生物育种),农业与种艺(生物育种),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合成)

    四.联系方式:
    Email: wus@fafu.edu.cn

    2.陈栩
    一、个人简历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青年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引进B类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后备)。
    2004年获厦门大学学士学位, 2010年获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5年先后在比利时根特大学VIB-PSB 研究所,奥地利IST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际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在Plant Cell、PNAS、New Phytologist、Trends in cell biology等杂志的研究论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项目。
    二、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固氮是豆科植物特有的低能耗、无污染的氮素供应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系与固氮根瘤菌互作共生产生根瘤,进行生物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可供植物吸收的铵态氮。尤其在土壤中低浓度氮素的环境下,豆科植物能够最大化的发挥生物固氮的能力,通过根瘤固氮来适应低氮造成的逆境胁迫,而高浓度氮环境反而抑制结瘤与固氮活力。由此可见,充分挖掘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机制,提高结瘤和固氮效率,对于降低农业投入,维持绿色环保降低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生物育种),农艺与种业
    四、联系方式:

    3.山室千鹤子
    一、个人简历
    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境外B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在日本Core Research for Evolu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担任研究员;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担任研究员;2008年7月至2010年3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曾在PNAS,Plant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Plant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二、主要研究方向
    我的团队主要研究草莓果实发育中植物激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以及拟南芥的相关研究。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农艺与种业(生物育种)
    四、联系方式:
    邮箱:c.yamamuro@fafu.edu.cn;同时抄送谢老师837032483@qq.com

    4.朱晓玥
    一、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小分子平台负责人。2005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随后在  Incept BioSystems, Inc.(美国)担任高级工程师;2013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等核心期刊上。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及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
    (2)新一代高通量化学物小分子遗传筛选
    (3)天然植物代谢小分子对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研究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
    四、联系方式:

    5.俞晓敏
    一、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B类人才、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代谢组学平台负责人。2014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微生物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Nat Commu、JAFC、Food Res Intl、FPLS和J Bact等期刊上发表13篇。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微生物群体功能及与植物的互作
    (2)植物共生放线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3)茶树的次生代谢及其调控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合成)
    四、联系方式:

    6.朱方捷
    一、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菌草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C类人才、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CrystEngComm杂志审稿人。
    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起于英国剑桥大学系统生物学团队开展转录调控研究,全职回国后加入代谢组学研究中心。曾在Nature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
    二、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为止已有超700种植物基因组公开发表,除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外,基因组中还存在大量功能性”暗物质”——非编码调控元件,有待系统解读。
    为此,本实验室开展表观基因组学基础研究,同时与国家菌草工程中心密切合作,为菌草种质创新提供定时、定点、定量调控关键基因表达的育种靶标。
    转录系统生物学实验室(Transysbio Lab):http://hbmcsysbio.team
    欢迎对数据分析/表观基因组学有兴趣的同伴加入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
    四、联系方式:
    邮箱:fjzhu@fafu.edu.cn;

    7.林文伟
    一、个人简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得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博士学位。2016年到2021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园艺与植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职于农林大学组建独立研究团队。在国际科学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Current Biology, Current Opinion Biology, PNAS, JIPB 等杂志。现主持多项国家面上基金并担任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过程的分子机制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几个相互关联的领域:1)生长素信号传导; 2)机械力信号分子机制;3)小G蛋白介导的细胞骨架形态建成等信号途径调控植物生长与发育进程的研究
    研究工作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非经典生长素信号途径调控植物细胞壁酸化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同时发现一条新的细胞壁信号途径,阐述了该信号途径感应机械力变化调控植物细胞的极性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生态学
    四、联系方式:
    邮箱:wwlin@126.com

    8.吕培涛
    一、个人简历
    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取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致力于园艺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实验室目前主要以香蕉、苹果、草莓等园艺果实为研究对象,利用ENCODE的方法创建园艺作物品质形成和采后成熟、衰老及逆境生物学大数据平台,并阐释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lants, Plant Physiology, Plant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园艺作物相关研究论文多篇,并在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合作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二、研究方向
    1)园艺果实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
    2)园艺植物采后与逆境响应的转录调控机制
    3)植物ENCODE
    三、招生方向:果树学,农艺与种业(园艺学、生物育种)
    四、联系方式:

    9.于远
    一、个人简历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境外B类)。2014年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园艺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7年在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与教育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在于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消费者品评辅助园艺植物遗传育种,改良果实品质。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Plant Science, BMC Plant Biology, BMC Genom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
    二、研究方向
    利用多组学手段解析柑橘、草莓果实重要次生代谢物形成的分子机理;柑橘果实风味物质的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的建立;柑橘果实消费者品评体系的建立。
    三、招生方向:农艺与种业(生物育种),果树学
    四、联系方式:

    10.周翔
    一、个人简历
    副教授,细胞平台负责人。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在于利用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机械力信号感知;发开适用于研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活细胞成像工具;开发合成生物学工具以改良作物品质。研究成果先后在Developmental Cell, Current Biology, Nature等期刊上发表。
    二、研究方向
    (1)植物花粉管细胞应答雌蕊机械力信号的机制;Mechanisms of plant pollen tube cells in response to pistil mechanical signals;
    (2)花粉管细胞壁应答机械力信号的机制研究;Mechanism of pollen tube cell wall in response to mechanical force signal;
    (3)植物单细胞实时成像系统; Plant single cell live-imaging system.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生物育种)
    四、联系方式:

    11.高震
    一、个人简历
    2017年于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海峡联合研究院代谢组学研究中心陈栩教授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生长素调控大豆生长发育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 Plants, The Plant Cell,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
    二、研究方向
    (1)生长素调控大豆根瘤发育;Auxin regulation in soybean nodule development;
    (2)生长素调控大豆豆荚种数;Auxin regulation in soybeen seed number per pod.
    三、招生方向:生物学
    四、联系方式:邮箱 gaozhen0695@fafu.edu.cn
    注意事项
    有意向报考中心的考生请先跟意向导师或中心老师联系。请将个人简历及本次研究生考试成绩发到意向导师邮箱。我们将尽快以email 形式与大家联系。

    [发帖际遇]: kyadmin 被大钱袋砸中进医院,看病花了 1 贡献.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吾爱考研论坛QQ交流群:966918454

    工作时间:
    8:30-23:00

    QQ|网站地图|PDF电子书|手机版|视频资料|小黑屋|吾爱考研

    GMT+8, 2024-4-25 08:28 , Processed in 0.097202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吾爱考研 X3.4

    www.52kaoyan.cn;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